水韻江蘇“群星”閃耀!3部作品1個團隊晉級全國群星獎終評
9-11月,全國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藝術盛會——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如期而至。藝術節(jié)舉辦期間,全國群眾文化藝術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政府獎——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同步拉開帷幕。憑借扎實的創(chuàng)作功底與鮮明的地域特色,江蘇共有3部作品、1個團隊從全國各路璀璨“群星”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終評,在全國舞臺上展現(xiàn)“水韻江蘇”的群眾文藝風采。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繁榮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掘優(yōu)秀群眾文藝作品設立的權威獎項,“群星獎”每三年評選一次,覆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和群眾合唱團隊六大類。為全力備戰(zhàn)本屆群星獎,江蘇早在2022年便啟動籌備,以我省五星工程獎評選為引,廣泛征集全省優(yōu)秀群眾文藝作品。據(jù)統(tǒng)計,全省舞臺藝術類參賽作品共計1430件,其中音樂類490件、舞蹈類410件、戲劇曲藝類530件。各類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盡顯江蘇群眾文化的活力?;I備過程中,采用評獎與惠民演出相結合的模式,讓作品走出排練廳、走進百姓中,在與觀眾的互動中打磨細節(jié)、提升質感。此后,又通過廣場舞展演、群眾合唱展演等活動進一步篩選,最終一批兼具藝術水準與群眾基礎的優(yōu)秀作品脫穎而出。
近年來,江蘇持續(xù)推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以政策引導、平臺構建、隊伍培養(yǎng)為抓手,不斷激發(fā)基層文藝創(chuàng)作潛能,推出一批充滿生活氣息、彰顯時代精神、貼近群眾需求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更傳承了江蘇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為全省群眾文化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此次入圍的江蘇作品與團隊各有亮點、特色鮮明。鹽城作品群舞《青絲銀發(fā)繡年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臺發(fā)繡”為創(chuàng)作核心,用當代審美視角重構舞蹈。舞臺上,演員指尖如繡針靈動,與悠揚音樂相融,再搭配“移動屏風”打造的“窗”“閣”場景,營造出詩意朦朧的氛圍。作品從老年繡娘打開塵封老繡片的瞬間切入,在針線的一來一回中,既展現(xiàn)了發(fā)繡技藝的精巧之美,更傳遞出“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同樣來自鹽城的淮海小戲《解決問題》,扎根鄉(xiāng)土,用最貼近生活的故事和最富地方韻味的藝術形式,將“為民服務”的理念演繹得鮮活動人。這出充滿“煙火氣”的小戲,將市井俚語與深刻思考相結合,用藝術的力量講好基層治理的故事,完成了從批判現(xiàn)實到呼喚為民服務初心的升華,引發(fā)觀眾廣泛共鳴。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廣場舞《我家住在江海邊》,將南通濱江臨海的地理風貌與漁家文化搬進舞臺。舞者以撒網(wǎng)、撈捕、劃船等勞動動作為基礎,通過波浪形隊列模擬江濤涌動,再搭配融入南通非遺藍印花布元素的服飾,生動還原了漁家女“迎晨光撒網(wǎng)、伴暮色收篙” 的生活圖景。自2024年“群星耀江海”展演首演后,參與各類惠民演出50余場,成為廣受市民群眾追捧的文藝佳作。
常州華聲合唱團是一支組建于2011年的團隊,60余名團員來自各行各業(yè),年齡跨度從二十到七十歲,合唱團常年聘請國內知名指揮家擔任藝術總監(jiān),成立十余年來屢獲佳績。除了賽場爭光,合唱團更積極投身公益,2014年以來年均開展20場以上惠民演出,用歌聲傳遞溫暖,成為活躍在常州公益文藝舞臺上的“明星團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胡妍璐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