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禮贊 頌的升華
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海報。資料圖片
歷經5年打磨,民族管弦樂《江河湖海頌》日臻成熟。作品根植于江蘇獨特的地理風貌,以“水”為主要意象,傳遞“百川歸?!钡淖匀徽芩?,借水的流動與包容,奏響一曲文明頌歌。當樂聲叩擊心靈,觀眾不僅能感受到江河湖海的奔流,更仿佛聽見文明的回響。
作品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以音樂語言對“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等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進行當代轉譯。各樂章既有長江、黃河般的磅礴氣勢,亦有太湖、西湖般的詩意境界。彭家鵬以精準的指揮語言,平衡各聲部的層次與張力,既保持傳統(tǒng)民樂韻味,又凸顯交響化的宏偉氣勢。在他執(zhí)棒下,樂團演繹復雜的節(jié)奏疊置與音色對位,通過細膩的音色控制與動態(tài)對比,將“水”的萬千形態(tài)與哲學內涵表現出來。
豐富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像一條主脈串起各樂章組成的“多樣水系”。在“江”章節(jié)中,古箏與琵琶以輪指技法,結合低音聲部的持續(xù)音型,營造“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歷史縱深;“河”樂章用二胡群如泣如訴的旋律,勾勒黃河作為母親河的滄桑與奉獻;“湖”部分依托簫、笛等吹管樂器,寫意描繪江南湖泊的煙波浩渺;終章“?!闭{動全樂團音響資源,展現大海的浩瀚與包容。如此結構,承襲交響音樂的嚴密邏輯,更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寫意傳神的美學特征。
在音樂語匯層面,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秉持中西合璧的理念——立足民族調式與傳統(tǒng)音色,大膽融入現代作曲技法。表現波濤洶涌,不僅運用傳統(tǒng)“滾奏”“輪奏”,更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音簇、微分音等現代手法,拓展了民族樂器的表現力。同時,柳琴、中阮等中音樂器承擔起豐富的和聲功能,低音笙等低音樂器構建出堅實的音響基底,使整個樂團聲場層次更加立體。
值得稱道的是,主創(chuàng)們勇于嘗試從“蘇州的”到“中國的”再到“世界的”審美躍升?!昂睒氛吕?,評彈的節(jié)奏特征與昆曲水磨調的旋律韻味,重組于現代交響音樂中。于是,蘇州不僅是小橋流水的江南故里,更象征著胸懷江河湖海的中華文化。而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峻背景下,作品中既有對水之豐沛的贊美,也暗含對水資源珍貴的提示,以中華美學的方式演繹、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就觀眾感受來說,《江河湖海頌》平衡了“可聽性”與“藝術性”。作品既有激動人心的旋律段落,也不乏哲思深度;既滿足專業(yè)聽眾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期待,亦為普通觀眾帶來審美愉悅。這一平衡使作品有望走出專業(yè)音樂廳,走向惠民演出現場,實現藝術服務人民的價值追求。
以水為媒,以樂為舟,《江河湖海頌》完成了一次從形式到精神的跨越。它不只是一曲“水的禮贊”,更實現了“頌的升華”——為中華民族管弦樂的頌歌體裁面向世界、展示自我增添了一抹亮色。
?。ㄗ髡邽榻K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