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經典敘事與當代視角,去重塑一個流傳了三千年、從歷史變成神話的故事?隨著《封神第一部》從7月20日的熱映,我們似乎找到了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故事是許多觀眾對電影的首要要求,但縱觀《封神演義》原著,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個符合電影化敘事的故事。出場人物眾多,核心貫穿人物幾乎沒有變化弧光,故事節(jié)奏緩慢,背景鋪墊強于情節(jié)變化……而在這些原著的眾多問題背后,還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當代問題——有太多低廉的影視劇“魔改”,在消耗著“封神”這個故事背景。
在《封神第一部》上映之前,有無數(shù)的觀眾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一部打著國產魔幻大片的旗號圈錢的爛片。就連許多業(yè)內人士也不太能理解,為什么在《畫皮2》《尋龍訣》兩部極為成功的商業(yè)大片之后,導演烏爾善會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這個需要花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封神三部曲》上?
國產、魔幻、工業(yè)化大片,這些關鍵詞,已經在近幾年被一遍遍地使用在辜負觀眾期待的電影的宣傳上,要用一部優(yōu)質的影片將整個觀眾群體的觀念糾正過來,萬分艱難。
出人意料,隨著“自來水”粉絲群體的壯大,烏爾善幾乎做到了。
《封神第一部》上映后,首周末在票房上并沒有高開高走,但隨著豆瓣電影評分開出7.7分,整部影片極速建立起優(yōu)質的口碑,在第二個周末真的實現(xiàn)口碑帶來的票房逆襲,總票房預測也從最初的15億上升到24億。
口碑逆襲,幾乎成為這個暑期檔高票房影片的“主旋律”,從《消失的她》開始,到《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都是憑借觀眾的口碑實現(xiàn)了遠超預估的票房逆襲。
烏爾善的這場“豪賭”,似乎已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不過,相比其他影片的大賺,《封神第一部》就算完成24億的預估票房,也只是將這個系列從“icu”中勉強搶救出來。高昂的成本,令其票房壓力遠高于其他影片。在三部曲的布局中,也只有讓第一部成為“不賠本”的作品,才有可能讓其他資方看到投入第二、三部可以獲得收益的希望。獲得追加投資后,后兩部才有視效制作的資金——畢竟,《流浪地球2》已經讓觀眾見識到了國產大片的頂級視效足以達到的效果,起碼要達到同樣等級,才能在未來滿足觀眾的需求。每一個特效鏡頭,背后都是數(shù)不盡的資金堆砌而來。
回頭來看,這么難,為什么烏爾善還是會將十年“all in”在這一個項目上?
一切還是因為故事?!斗馍袢壳返墓适聛碓粗饕袃刹糠郑粋€是我們熟悉的神話故事《封神演義》,而另一個是成書更早也更接近歷史的《武王伐紂平話》。一段流傳3000年的故事,如何從現(xiàn)實變成歷史、由歷史變成傳說,再從傳說變成代代相傳的神話?其背后,必然有著與整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
兩對父子,成為最打動烏爾善的一對情感連接,也是不會被時間所改變的生命體驗。姬昌與伯邑考、姬發(fā),還有殷壽跟殷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如此的復雜,又是如此的令人難以理解。姬昌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吃下伯邑考的肉餅,又是帶著怎樣的遺憾將一切交付給終于找到自我的姬發(fā)?而殷郊是如何從崇拜父親,到學得仙法反對父親,最后卻為什么依然幫著父親對抗西岐大軍?
用烏爾善的話來說,哪怕不能拍成超級商業(yè)大片,只是拍成小成本作者電影、舞臺話劇,他都希望完成這個故事。
烏爾善認為,這種生命體驗帶來的情感關聯(lián),并不會因為短期的觀眾口味,或者類型流行而產生改變,也只有這樣類型的故事,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以作為長線電影項目的基礎。
而且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從殷商到周朝的轉變,也是中國文明從“敬鬼神”轉為“封建禮教”的關鍵時期,中華文明在3000年前便開始“早熟”。在歷史學家李碩所著的《翦商》中,對這樣的文明劇變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猜想與見解。而武王伐紂事件,正是形成這樣轉變的關鍵核心之一。
而周武王——也就是姬發(fā),自然也就成為整個《封神三部曲》的核心主角。
在小說原著中,姬發(fā)并沒有什么明顯的人物弧光以及成長變化,從一登場便是以“圣人”的感覺出現(xiàn)。也正是在這里,烏爾善進行了最大的改編,設計出質子旅,讓姬發(fā)以西岐在朝歌的質子作為起點,在故事的最初,就與最后的BOSS——殷壽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關聯(lián)。而他這個人物在三部曲里的成長路徑,就完全符合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中提出的“英雄之路”。在《封神第一部》中,首先完成個人的覺醒,也就是李雪健飾演的姬昌所說的那句話: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最重要。
也正是符合人物的成長軌跡,所以《封神第一部》中,我們并沒有看到太多仙人斗法、妖魔肆虐的印象中的《封神演義》的場景。作為三部曲的開篇之作,故事都基本圍繞在殷商的人身上。在彩蛋中北征十年還朝的聞太師與魔家四將,也預示著在第二部、第三部中,將會帶來更加精彩紛呈的仙法世界。
雖然《封神第一部》充滿神話史詩質感,但在上映后,當然也會獲得一些爭議。隨著情緒性影片在當下更容易受到觀眾的青睞,以及多線敘事、插敘以及更多在敘事本體上的復雜結構的流行,許多觀眾對大銀幕電影的喜愛,更加偏向于這些風格?!斗馍竦谝徊俊贩€(wěn)扎穩(wěn)打的經典敘事故事,并沒有得到所有觀眾的喜愛,少數(shù)深埋在故事之下的導演的表達,也還沒有被挖掘、看到。好在,絕大多數(shù)觀眾還是如烏爾善所想的那樣,依然愛看這樣一個流傳了3000年的經典,《封神第一部》并沒有啞火。
至于這部影片對中國電影工業(yè)化發(fā)展上的價值,更是很難用簡單的方式講述清晰。包括其花費巨大精力所開發(fā)的“演員訓練營”,讓于適、陳牧馳、此沙、娜然等此前幾乎是完全新人的演員,以幾乎完美的演繹,驚喜地出現(xiàn)在廣大觀眾眼前。
在《封神第一部》背后,還有著怎樣的創(chuàng)作故事?還有多少背后深藏的作者表達,沒有被觀眾看到?幾位新人演員,是如何被發(fā)掘且經歷層層選拔來到觀眾面前,歡迎點擊鏈接,或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觀看《光影一面》之《封神第一部特輯》,聽烏爾善導演親自深度講述這些精彩紛呈的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