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風見黨風 第三季《故事里的中國》讓朗朗“清風”拂面來
紅色是信仰,家風是“守?!??!笆爻!笔抢畲筢摰淖?,更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一輩子的執(zhí)著追求。
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指導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聯(lián)合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的原創(chuàng)大型文化節(jié)目《故事里的中國》第三季于第二期節(jié)目中,講述了李宏塔一家堅守革命信仰、賡續(xù)精神血脈的動人故事。從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到“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再到“自行車廳長”李宏塔,祖孫三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真實寫照深深打動了無數(shù)觀眾,節(jié)目單期微博話題總閱讀量近2億。
從第一期節(jié)目講述瞿秋白之女瞿獨伊始終不改的革命丹心,到跨時空演繹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及父親彭湃“愿將此身長報國”的家國大愛,《故事里的中國》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家風傳承為切口,讓家風與黨風交互敘事,呈現(xiàn)生生不息的信念接力,綿綿不絕的精神潤澤,以此詮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責任擔當。
“清風”拂面
從一根紅線系三代,看革命信仰如磐石
作為一檔以在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為宗旨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故事里的中國》重點聚焦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八氖贰彪m各有側重,但整體講的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呼喚真正能夠溫暖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
《故事里的中國》第三季圍繞賡續(xù)紅色基因、踐行紅色精神,進行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升級。其中,傳承關系的人物敘事,“雙時空+雙舞臺”的表達模式和珍貴文物史料、歷史照片的實證引入,賦予了節(jié)目全新的活力。第三期節(jié)目就通過設計彭士祿及父親彭湃的精彩對話,呈現(xiàn)出“英雄父與子”的生動形象。
同時,彭士祿一家的六張革命烈士證明書,以及他與外孫女簽訂的“合同書”則讓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那段歷史,深切感悟彭士祿繼承先輩遺志,俯首甘為“拓荒?!钡膱远ㄐ拍?。
此外,以第二期為例,《故事里的中國》以李大釗、李葆華、李宏塔一家三代的家風傳承,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流動的精神畫卷。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這份紅色基因從“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播火者李大釗,傳遞到了說出“我們只有一個權力,就是服務人民”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再傳給“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的“七一勛章”獲得者李宏塔……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這一家人身上得到了最生動、最深刻、最典型的體現(xiàn)。
節(jié)目在用“雙舞臺+雙時空”構建一家人從思想到行動的傳承接力時,有三個核心元素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第一個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座右銘,它代表“敢擔當、善作為”的精神力量;第二個是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跨越50年,李大釗和李宏塔高喊“勞工神圣”,一個和長辛店的工人建立起了難以割舍的情誼,一個在合肥化工廠立志做個好工人,并選擇進入最危險的氯氣車間,他們堅信美好的生活一定是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并對勞動者報以尊重和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第三個是一套歷經(jīng)了祖孫三代人的二手老式彈簧沙發(fā),李大釗曾孫李柔剛回憶,他小時候就在祖父李葆華家見到了這套沙發(fā),2005年祖父去世,這套沙發(fā)依舊在,到今天已經(jīng)被用了四十多年,他們傳承的不僅是沙發(fā),更是清廉節(jié)約的“守?!奔绎L。
“作為李大釗的后代,我們沒有光環(huán),只有責任”,黨齡44年,李宏塔艱苦樸素、清正廉潔、嚴于律己。從勤勞忠誠的軍人,到吃苦耐勞的工人,再到人民口中的“自行車廳長”,他用實際行動樹立了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shù)牡浞?,踐行了祖父李大釗傳下來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清風傳家久,家風潤黨風。本季《故事里的中國》通過傳承關系的人物敘事,既讓節(jié)目有了溫暖的家庭之愛和飽滿的情感之美,又讓相對宏大抽象的“黨風”有了“家風”這一相對微觀細膩的表現(xiàn)載體。觀眾在“清風”拂面的文化體驗中,切實感受著堅如磐石的革命信仰。
“青春”不老
讓新一代在崇高精神的親近中,感悟使命和擔當
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李大釗在這里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中國青年革命者?!豆适吕锏闹袊饭?jié)目中,李大釗之孫李宏塔第一次走進北大圖書館主任室,見到了祖父當年工作的地方。
“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1916年,李大釗寫下《青春》,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本期節(jié)目的尾聲,北京大學“大釗班”的同學和李宏塔、撒貝寧在北大紅樓前齊誦《青春》,致敬革命先輩!
透過這幕澎湃人心的場景,我們看到了歷經(jīng)106年不老的《青春》,也看到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精神情懷不僅在李家人的身上傳承,也正在無數(shù)青年人的內心生根發(fā)芽……
如果說《覺醒年代》讓年輕一代走近了一個“藝術真實”的李大釗,那么《故事里的中國》則讓他們真正走進了李大釗的“歷史真實”,尤其是看到“0001”號革命文物——李大釗等20名革命者就義時的絞刑架時,不少觀眾瞬間破防。
“‘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看《故事里的中國》,腦海里一直想起這句話。如今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呢?美好和溫暖的新時代,但我們也需要挑起身上的重任,為理想而奮斗,像李宏塔爺爺說的那樣,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責任,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擔當。”一位微博網(wǎng)友的留言,道出了眾多年輕觀眾的內心所想。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不同時期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既有各自的時代烙印和歷史使命,又有一以貫之的精神信仰和高貴品質。唯有不斷重溫,才能初心永駐?!豆适吕锏闹袊吠ㄟ^打造穿透時空的對話,就是為了讓后輩無限接近初心的始發(fā)原點,在向“崇高”靠攏的過程中,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感悟屬于自己這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然后穩(wěn)穩(wěn)地握緊手里的接力棒,繼續(xù)前行。
[ 責編:楊帆 ]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