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新生代”是這樣煉成的
【廣東流行音樂之造星】
記者 胡廣欣
廣東,是內(nèi)地流行歌星的搖籃。
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平洋影音公司首開“盒帶明星”先河,沈小岑、程琳、朱曉琳、“唐彪安李”二重唱等成為早期的內(nèi)地流行歌手,迎來人氣大爆發(fā)。
上世紀九十年代,“造星工程”和“簽約制度”全面鋪開。毛寧、楊鈺瑩、陳明、甘萍、李春波、光頭李進……這些名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閃閃發(fā)光。他們是中國內(nèi)地當代流行樂壇第一代明星,身上深深地打著“廣東制造”的烙印。
起源
造星從流行音樂開始
曾任太平洋影音公司副總經(jīng)理的劉志文說:“造星是從流行音樂開始的?!睆纳鲜兰o八十年代開始,太平洋影音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開始有意識地發(fā)掘和培養(yǎng)流行歌手,人稱“波士”的劉志文便是這場早期造星運動的重要推手。當時,劉志文打出“造星組合拳”:拍音樂錄影帶,舉行全國巡演,辦“云雀獎”頒獎禮,聯(lián)合各大媒體為歌手造勢……這些如今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宣傳手段,在當時卻是破天荒之舉。
云雀獎成為城中盛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內(nèi)地還沒有“MTV”這個概念,劉志文已經(jīng)開始通過錄像帶對歌手進行宣傳推廣。每年國慶前夕,全國各地的音像商家都會奔赴廣州,在全國音像制品訂貨會上采購最新最潮的音像制品,而最早的音樂錄像帶就是專門為訂貨會而制作的。此時的太平洋可謂獨領(lǐng)風騷,別的公司頂多只能提供試聽,但在太平洋的攤位,不僅可以聽,還有音樂錄影帶可以看——有聲又有色,一下子就抓住了音像商家的眼球。隨著太平洋出品的盒帶熱銷全國,歌手的身姿也通過音樂錄影帶“占領(lǐng)”全國大大小小的音像店。當時,太平洋為臺灣歌手費翔打造了他在內(nèi)地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其中一首歌《飛揚的青春》由費翔與內(nèi)地歌手成方圓、董莉、唐彪合唱,MV也在北京天壇、廣州五羊雕像、上海外灘、臺北圓山飯店等多個城市地標取景拍攝。
要讓歌手真正走入大眾的心,只有影像還遠遠不夠。因此,劉志文主持成立了太平洋藝術(shù)團,把太平洋旗下的歌手、樂手湊到一起舉行全國巡演,反響異常火爆。劉志文回憶:“我們經(jīng)常一天要演兩場,下午一場、晚上一場。演到最后,觀眾都起立給我們鼓掌?!苯?jīng)過太平洋包裝打造的歌手風頭一時無兩,如今不少知名歌手也曾是太平洋藝術(shù)團的成員,那英就是其中之一。
從1981年開始,太平洋開辦“云雀獎”,對銷量好、社會效益好的歌手進行表彰,每位獲獎歌手可以獲得1000元的獎金。劉志文回憶,要參選云雀獎,200萬盒銷量只是“起步價”,由此可見當時流行音樂市場的繁榮。云雀獎最開始只是太平洋影音公司內(nèi)部的小型表彰會,但因為太平洋的巨大影響力,云雀獎從一開始便受到了各方重視。首屆云雀獎上,時任廣東省長梁靈光親自頒獎,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任仲夷也給太平洋發(fā)來賀信。之后,云雀獎越辦越大,場地從東方賓館移至體育館,形式也演變成大型頒獎晚會。劉志文說:“一個音像公司主辦的頒獎禮有這種影響力,真的不容易?!?/p>
廣東媒體為造星助力
流行歌手崛起,廣東媒體功不可沒。親歷過那段時光的音樂界人士都說,當時的廣東媒體都熱切關(guān)注著這群冉冉升起的新星。好幾屆云雀獎都由廣東電視臺進行轉(zhuǎn)播,讓這個頒獎禮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大大提升?!堆虺峭韴蟆放c云雀獎之間還有一段佳話:1985年,時值《羊城晚報》復(fù)刊5周年,羊晚與太平洋合辦了第四屆云雀獎。劉志文回憶,這屆云雀獎的安排十分“時髦”:活動從下午開始,先在中國大酒店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和自助餐宴會,然后移師中山紀念堂舉行頒獎典禮。
劉志文與《羊城晚報》淵源頗深,他回憶說:“《羊城晚報》的晚會、花地等版面,當時每個月起碼有三四篇稿子介紹太平洋的歌手和盒帶?!彼ΨQ自己是《羊城晚報》的“編外記者”,有時候會自己動手寫稿,“當時的夜班編輯都認識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電視臺在每周六開設(shè)了一檔固定節(jié)目《太平洋之聲》,對太平洋影音公司旗下的歌手和唱片進行推介。著名本土電視綜藝節(jié)目《萬紫千紅》也是歌星的搖籃,呂念祖、毛寧、楊鈺瑩、唐彪安李等歌手紛紛登上《萬紫千紅》的舞臺“打歌”。由此,這群年輕的流行歌手逐漸走入千家萬戶,也走入每一個人的心里。
劉志文最自豪的“作品”是唐彪安李這個對唱組合。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星海音樂學院學生唐彪和安李組成二重唱搭檔,在廣東小有名氣,劉志文相中了他們。隨后,唐彪和安李在太平洋錄制并推出了《春夏秋冬》《在雨中》《明天會更好》等專輯。在廣東媒體的強力助推下,“廣東制造”的唐彪安李成為繼張振富耿連鳳、王潔實謝莉斯之后的“第三代男女對唱組合”。
蔓延
簽約歌手的時代來臨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廣東音樂人借鑒港臺和國外的做法,在內(nèi)地率先建立唱片公司企劃部和制作人制度:唱片公司與歌手簽約,制作人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進行企劃宣傳的定位,經(jīng)過一系列精心包裝后再推出市場。這種符合世界潮流的商業(yè)化、市場化運作,讓廣東流行樂壇的發(fā)展蒸蒸日上。
制作人取代音樂編輯
1992年6月,中唱廣州分公司成立了內(nèi)地第一個唱片公司企劃部,由陳小奇出任企劃部主任?!捌髣潯蓖晖耆遣皝砥罚愋∑嫘ρ裕骸皠傞_始成立部門的時候,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企劃’?!贝藭r,制作人取代了舊式的音樂編輯,成為流行音樂產(chǎn)品的舵手,唱片公司的宣傳方向也從包裝歌曲轉(zhuǎn)為包裝歌手。
陳小奇最早簽下的歌手是甘萍、李春波、陳明和張萌萌。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陳小奇為他們規(guī)劃了不同的市場定位:“甘萍有一種不諳世事的清純,唱腔也是走柔情路線的,我們給她的定位是鄰家小妹;陳明在歌廳演唱出身,聲音帶一點滄桑感,因此被打造為成熟女性的形象?!?/p>
除了負責歌手的整體包裝和音樂制作,制作人還擁有資金調(diào)撥權(quán),同時也承擔相應(yīng)的制作風險責任。陳小奇擔任企劃部主任時,就曾為了李春波而向發(fā)行部“拍桌子”:1993年,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東北歌手李春波帶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芳》跑遍廣東各大唱片公司,卻處處碰壁。輾轉(zhuǎn)之間,李春波聯(lián)系上中唱企劃部的李廣平和陳小奇,兩人一下子就被這首質(zhì)樸而動人的歌曲打動。陳小奇回憶:“我一聽就覺得這首歌很有個性,決定以分成的方式與李春波簽約?!比欢?,發(fā)行部卻不愿意接這個活?!八麄兌加X得風格太土了,而且全部都是原創(chuàng)歌曲,肯定賣不動。”陳小奇于是大手一揮:“如果虧本了,我們企劃部負責!”之后,專輯《小芳》半年內(nèi)銷量突破100萬,在大江南北掀起一陣“小芳熱”。李春波一炮而紅,1993年也被稱為“小芳年”“李春波年”。
造星之火向全國蔓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貧瘠了多年的大眾文化市場正嗷嗷待哺,流行音樂產(chǎn)業(yè)正是一片藍海。陳小奇回憶,當時要推出一個新人幾乎毫無難度:“各地電臺都會主動聯(lián)系我們,讓我們上節(jié)目?!绷餍懈枋殖蔀榻诸^巷尾熱議的大紅人,他們在各地開演唱會和簽售會,火爆程度堪比現(xiàn)在的流量明星,歌迷多到甚至把場地的門口都擠破了。
1993年,躊躇滿志的陳小奇帶著甘萍、李春波、陳明、張萌萌四位歌手北上,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行中唱廣州公司歌手推介會。5月底,陳小奇一行人先到了上海,沒想到,這一炮啞了:推介會乏人問津,上海媒體反應(yīng)頗為冷淡。陳小奇咬咬牙,繼續(xù)往北走,北京的反響竟然與上海大相徑庭。
25年過去,陳小奇仍對那天的情景記憶猶新。推介會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當天劇院的電風扇剛好壞掉了,特別熱。而媒體的熱情絲毫不亞于那天的氣溫,總共有七八十家媒體到場采訪,其中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在推介會上,陳小奇對中唱企劃部的工作和旗下歌手做了介紹,引發(fā)媒體莫大的興趣?!八麄儐柫撕芏鄦栴},比如如何選擇歌手、怎么組織作品,等等。也有很多人問什么叫做‘企劃部’,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标愋∑嬲f,第二天鋪天蓋地都是這場推介會的報道。
當時,廣東四大唱片公司各領(lǐng)風騷。陳小奇于1993年調(diào)任太平洋影音公司副總經(jīng)理和總編輯后,把甘萍、張萌萌、光頭李進等人簽入太平洋,火風、廖百威等也加入了太平洋;中唱廣州分公司則有李春波、陳明、方芳等歌手;白天鵝唱片公司的簽約歌手有高林生、劉小鈺、朱含芳等;新時代唱片公司則發(fā)掘了毛寧、楊鈺瑩、林依輪等?!霸煨恰敝饛哪系奖甭樱?994年達到巔峰:南有毛寧、楊鈺瑩、李春波、甘萍、陳明等,北有陳琳、謝東、孫悅等,中國內(nèi)地流行樂壇第一代明星——“94新生代”由此誕生。
人物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廣州是流行音樂的“夢之都”。這里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他們意氣風發(fā),歌手夢在此落地、發(fā)芽。后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成為“94新生代”的代表人物。而廣州這座城,則記錄了他們的青蔥歲月。
甘萍:放陳小奇鴿子,差點沒簽上中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陳小奇為甘萍量身定做了《大哥,你好嗎》等專輯,讓她紅遍大江南北。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當年甘萍差點就錯過了難得的簽約機會。陳小奇回憶,當時中唱廣州分公司的一位副總在某歌唱比賽上聽了甘萍唱歌,覺得很不錯,便給陳小奇下了任務(wù):跟這個女孩接觸一下,估摸一下值不值得簽約??墒牵谝淮渭s見面,陳小奇就被甘萍放了鴿子,他等了兩三個小時,根本不見甘萍的蹤影。陳小奇當時很生氣,后來還是在那位副總的極力安排之下,兩人才終于見上了面,甘萍也順利成為中唱廣州分公司的簽約歌手。至于“甘萍膽敢放陳小奇鴿子”這個謎團,一直到20多年后才解開:原來,甘萍當時以為這些人是騙子……
陳明:逆襲成冠軍,加入中唱廣州公司
1990年,陳明放棄了國企的鐵飯碗,只身南下深圳當起酒吧駐唱歌手。1992年,她參加廣東省首屆歌舞廳歌手大賽成為冠軍。陳小奇是這次大賽總決賽的評委,他回憶,陳明當時是“逆襲”取勝的:陳明是深圳代表隊的最后一名,但聽完她唱歌之后,陳小奇和另一位評委——著名作曲家蘭齋不約而同地給她打了高分:“這個女孩唱歌的感覺、技巧都很不錯。”后來,陳小奇就跑到深圳找她簽約,陳明因此成為中唱廣州公司的簽約歌手。陳明是個“拼命三娘”,每次進錄音棚可以連唱八小時。她說:“當時沒有現(xiàn)在的技術(shù),你必須整段整段地唱,有一個地方不好就要重來一遍。下午進棚錄音,錄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是常事。”
黃綺珊:考入“卜通100”,登上頂級舞臺
從1986年開始,重慶妹子黃綺珊便開始在重慶、貴陽、??诘鹊伛v唱。1991年,她從海口奔赴廣州,目標是加入國內(nèi)最著名的歌廳“卜通100”。讓黃綺珊至今不解的是,她考了三次才考上:“陳彼得老師(臺灣著名音樂人)、新空氣樂隊和那英,全都沖進‘卜通100’老板的辦公室跟他談:這么好一個歌手都不要?后來,我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面?zhèn)鱽硪话殉翋灥穆曇簦菏屈S曉霞(黃綺珊本名)嗎?收拾收拾到‘卜通100’來?!痹凇安吠?00”表演的日子雖然只有半年,卻對黃綺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她回憶:“當時原創(chuàng)音樂的大本營就在廣州,‘卜通100’是內(nèi)地頂級的表演場所。它的陣仗,從歌手、樂手,到燈光、舞臺、音響,其實很像2013年的《我是歌手》,全是當時的頂級配置。有誰不想來呢?”
總指揮:劉海陵
總策劃:林海利 孫璇 林如敏
統(tǒng)籌:吳慧玲 劉虹 邵梓恒
設(shè)計統(tǒng)籌:黃江霆
評論
- 評論加載中...